张家口市蔚县的“石荒草莓”品牌在京津冀打响,承德平泉市的蘑菇成了当地致富的“宝贝疙瘩”,保定市阜平县孩子们的歌声响彻了国际……
这是一个脱贫片区的可喜改变。因集革新老区、深山区和贫困区域于一体,冀晋蒙三省区的33个县(市)曾列入燕山—太行山会集连片特困区域,其间22个县(市)坐落环首都的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保定三地。在脱贫攻坚、京津冀协同展开战略的推动下,京津和张承保区域结对帮扶,这个脱贫片区完成了全面小康,正在有力有用推动村庄全面复兴。
前不久,北京日报记者、天津日报记者、河北日报记者看望旧日燕山—太行山会集连片特困区域的张承保区域,走进脱贫县(市)蔚县、平泉和阜平,感触京津帮扶为当地乡民带来的闪亮日子。
3月1日,在张家口市蔚县宋家庄镇石荒村草莓大棚内,乡民正在采摘草莓。河北日报通讯员王鹏摄
■ “快来尝尝最初你们引入的草莓”
1月30日,记者和曾在张家口市蔚县挂职扶贫的北京市密云区农业村庄局干部李毅一同,回到离别3年的蔚县。
望着车窗外了解的场景,李毅如数家珍:
“这是东双塔村高建财、高建法老哥俩的家,我曾为他们家医治好病驴。那是一头母驴,转年就生下了小驴。”
“马路右侧便是蔚县经济开发区,这个雅派朗迪(北京)科技展开股份有限公司是当年咱们引入的出资千万元的项目,能处理蔚县500多人就近工作。”
“杨庄窠乡甄家沟村的蔚县原种猪场,我挂职期满回到密云后协助引入的项目,是个科技含量十足的现代智能猪场。传闻最近还签了两个国外订单。”
…………
关心的目光,温暖的挂念,如同他从未脱离相同。
2018年4月初,时任北京市密云区动物疫病防备控制中心副主任、高档兽医生的李毅挂职张家口市蔚县扶贫办副主任,一干便是3年。
通过宋家庄镇石荒村时,李毅眼前一亮。曩昔土层下满是石头的石荒村,现在建起了39个草莓大棚。李毅兴奋地下了车。石荒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刚迎了上来,一把抱住李毅说:“欢迎回家,快来尝尝最初你们引入的草莓,甜着呢!”
大棚内,一垄垄草莓秧长势喜人,白色的小花争相怒放,现已熟了的草莓色泽鲜红、娇艳欲滴。“现在每个大棚年收入近5万元,草莓成了石荒村乡民的致富果。”王刚说,3年前,乡民怕亏本,不肯入股,现在都争着到草莓园来打工。
2019年,石荒村建了20个土暖棚,计划靠栽培蔬菜致富,但是收效甚微。李毅引入北京极星农业有限公司试种草莓。第二年春天,产出的草莓口感好,质量上乘。紧接着,蔚县使用1600万元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引入大棚和“美女99”草莓,栽培面积由本来的20亩扩大到98亩。这些草莓50%销往北京,并通过北京公司进入各地超市。“石荒草莓”这个又甜又鲜的品牌在京津冀打响,乡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尽管李毅挂职早已完毕,但最初引入的草莓栽培技能留在了乡民手中。到2023年末,“石荒草莓”总产值约468万元,石荒村成了家喻户晓的殷实村。
■ “津点子”圆了老张致富梦
在“我国食用菌之乡”——承德平泉市,有这样一句顺口溜:要致富,种蘑菇。种蘑菇能过上好日子,离不开“津点子”。
张志国是平泉市卧龙镇下洼子村乡民,村里人叫他老张。头几年,老张家不宽余,尽管心里也盘算过种蘑菇,但总是想想便作算了。1月22日,记者鄙人洼子村采访时,老张坦言:“那时候,一没场所、二没本钱、三没膂力,折腾个啥!”言语间,这“一二三”犹如3座“大山”,把他要往前奔的路堵得死死的。
但是,有梦的当地注定有光,有光就有起色。
时刻来到2016年,天津市与河北省签署协作协议,发动对口帮扶承德的各项工作,在工业、教育、文明等多个范畴奉献“津点子”。
“平泉市的气候条件适合蘑菇成长,更可贵的是,这儿家家户户都有种菇经历。根据这些优势,咱们以‘小蘑菇’做‘大文章’,培育优势工业,在联农带农上下功夫。”天津挂职干部、承德市展开变革委副主任赵辉表明,天津投入帮扶资金800万元,支撑河北燕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鄙人洼子村建造食用菌出产园区,推出“零投入领菌棒”“设岗位挣薪资”等帮扶行动,为乡民搭起致富的渠道。
得知这一音讯,老张坐不住了,前前后后往园区跑了好几趟。一圈问下来,他心里有了谱:“这事儿行!园区便是为了帮咱们,啥钱不掏,先拿菌棒种着,挣了钱再还。我身体欠好,就办理呗,雇人来干,技能员还给辅导。”
一时刻,3座“大山”都没了,老张心里那叫一个豁亮。
“2017年末,我先包了2个棚,拿了5万袋菌棒,雇了2个长时刻工,农忙时找小时工,整个2018年净揣摩咋办理了,棚内温湿度、通风状况、成长时刻注意事项、啥菇市场行情好,不明白就问。”老张想念着,嘴角上扬,“一年下来,除掉给园区的本钱和人工费,挣了10万块钱!”
这下,老张敢“折腾”了,加油干的劲头分外足。
打那起,他包的棚逐年添加、种的菇越来越好、挣的钱越来越多,2023年又进账45万元。老张成了“张老板”“张专家”“张大户”。
生意兴旺,日子天然好。老张盖起了新房、增加了暖气、开上了轿车,“我63岁了,想吃啥吃啥、想买啥买啥,这便是小康生活吧!”
最近是发菌期,老张又忙活上了。在2500平方米的发菌室里,他正在和工友给菌棒倒垛,下降温度。一袋袋菌棒成片码放着,足有一人高。“我现在包了6个棚,这些是新买的16万袋菌棒,可得护好我的‘宝贝疙瘩’。”他说。
■ “马兰花开遍太行山”
“看到‘马兰小乐队’的指示牌,就能找到马兰村了。”1月26日,保定市阜平县城南庄镇马兰小学马兰小乐队成员席庆茹,在电话里熟练地给记者指路。
别看仅仅一名13岁的山里娃,席庆茹和小伙伴们在马兰村一同参加过儿童音乐节,上过中心广播电视总台《经典咏撒播》节目,还曾作为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成员,与镇上5所山区校园的43名孩子一同演唱奥林匹克会歌,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上冷艳了国际。
本来藏在深山、曾是《人民日报》前身之一《晋察冀日报》驻地的马兰村,也从阻塞的“赤色马兰”成了敞开的“音乐马兰”。
这样的改变,要从北京来的邓小岚说起。
邓小岚是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的长女。2004年起,在北京退休的邓小岚回到出世和哺育她的马兰村,为村里建筑校舍,组成马兰小乐队,一趟趟从北京带来手风琴、小提琴等这些山村不常见的乐器,又手把手教孩子们演奏乐器、识谱歌唱。从此,胭脂河滨、铁贯山上,不只有了孩子们的嬉闹追逐,还有了琴声和歌声。
这一切,都震慑着席庆茹幼小的心灵。2019年,上小学二年级的席庆茹参加马兰小乐队,成为邓小岚带的最终一批学生之一。邓小岚送给她的一把自己用过的小提琴,席庆茹视若瑰宝。
走进马兰小学的音乐教室,墙上画着跳动的音符,黑板上描着五线谱,角落里放着钢琴、吉他、小提琴等乐器。马兰小乐队习气使用正午时刻到音乐教室练习,动听的琴声、明澈的童声从这儿慢慢流出。
2022年3月21日邓小岚因病逝世后,一支由京冀音乐教师和学生自发组成的志愿者部队接过了接力棒:中心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韩译锐被派驻到马兰小学支教,除了为孩子们上手风琴课,还担任马兰小乐队的排练;首都师范大学师生每两周来一次校园,为孩子们上音乐基础课;音乐人阿里为孩子们创作了新的歌曲《马兰花儿》……
马兰花开,村庄蝶变。
在志愿者的协助下,村子里建起了月亮舞台,修好了音乐广场,不只有马兰小乐队,还成立了马兰艺术团和马兰秧歌队。通过脱贫攻坚殷实起来的人们,忙时活跃劳动,闲时欢欣鼓舞。
有了马兰小乐队的演示带动,阜平县全力打造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并展开以“班级合唱”方式为抓手的“马兰花开遍太行山”艺术教育筑基工程。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开端了队伍培育,白河校园学生合唱团、龙泉关校园学生合唱团等独具特色的学生艺术社团连续建了起来,县里还约请包含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吴灵芬在内的闻名专家训练音乐教师,全面提高美育工作水平。2023年,河北省教育厅在全省推行“马兰花开遍太行山”工程做法,培育“心中有党、眼里有光、怀中有才”的新时代好少年。
闪亮的日子里,物质充足,精力也赋有。(北京日报记者 韩梅 天津日报记者 王睿 河北日报记者 宋平)